刚刚过去的春天,中国的“花园热潮”一浪高过一浪。
从四川省成都市的“花园经济主理人大会”,到江苏省苏州市的花园大会,再到浙江省海宁市和湖北省武汉市的世 界花园大会,“花园”一词近乎“霸屏”全行业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摩拳擦掌,人人都在谈论“花园经济”。
在“花园经济”如此繁荣的当下,如何才能赚到钱?这“泼天富贵”能接住吗?
追随这股热潮,花木生产商将产品贴上“花园植物”标签,园林设计公司推出“花园套餐”,资材商甚至喊出“一站式花园解决方案”的口号。
花园是当下的风口,这毋庸置疑。但从市场角度来看,花园包括多个层面,比如小尺度私家花园又分为室内花园、庭院园林;公共花园则可以分为公园、商业花园、地产花园;还有以大型城市为尺度的宏观概念,如北京的“花园城市”建设。
不同尺度的花园有着不同的功能,对设计和花园产品的需求也有着巨大差别,细分化程度之高也令人咋舌。例如安徽某企业聚焦“阳台花园”细分市场,研发水培盆景植物,并搭配智能灌溉系统,在都市白领中引爆消费热潮,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;山东一家公司深耕庭院紫藤,将造型植物与公共空间结合,开辟新赛道。这些例子证明,与其在红海中厮杀,不如以差异化创新开辟蓝海。
不过,现实中也有不少从业者陷入困境,投入大量资金紧跟风口,却依然赚不到钱。在南方某传统花乡,一家企业3年前斥资数千万元生产花园植物,如今苗木长势良好,但销售却不尽如人意,2000余亩的苗圃每年需要上千万元成本支出,导致企业资金链紧绷,前景堪忧。
在笔者看来,投身花园行业不能流于表面。一些企业的转型还停留在概念包装层面,并没有真正找准市场需求,这暴露出转型者对“花园经济”的认知错位。私家花园需要精致化、个性化产品,而他们仍在批量生产标准化苗木;城市级花园项目强调生态功能,但设计公司还在套用传统景观模板。当供给端与需求端严重错配,投入与回报的失衡便成为必然。
回顾花木行业发展史,“跟风”让不少人付出了惨痛代价。从“龙柏烧狗肉”,到“速生树”“丛生树”“高干树”,再到“彩叶树”……一个花木产品只要利润高,就会引发疯狂扩繁,而当大量资本涌入后,产品很快从“稀缺”变为“过剩”,不少跟风者血本无归。
这一次的“花园热”,盲目“跟风”不可取。一株苗木的健康生长,需要适 宜的土壤、光照与耐心等待。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,亦需摒弃浮躁心态,尊重 市场规律。当从业者不再沉迷于做“风口上的猪”,转而深耕产品力、构建护城 河,“花园经济”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生存沃土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